多学科讨论:中国人群卒中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

2017-04-19 22:55:49 来源:
分享:

中国的卒中负担是目前全球最高的。但是,在国家水平上,卒中目前的得病率、病发率和死亡率,和过去30年的趋势仍不甚清楚。2017年2月,《Circulation.》发表了1项由Ness-China(NationalEpidemiologicalSurveyofStrokeinChina)协作研究组主持的中国卒中疾病负担的横断面调查研究。该研究对中国卒中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详实描写。请看本期多学科讨论组临床药师各抒己见为您梳理本文看点——

背景与目的:中国的卒中负担是目前全球最高的。但是,在国家水平上,卒中目前的得病率、病发率和死亡率,和过去30年的趋势仍不甚清楚。

方法:2013年,研究人员在中国31个省的155个城市和农村中心进行了全国代表性的上门调查,总计480687名≥20岁的成人接受了调查。所有卒中存活者都认为是在得病时间(2013年8月31日)的卒中得病病例。调查点得病时间前1年产生的首次卒中认为是病发病例。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MRI/尸检结果,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不肯定类型的卒中。

结果:480687名参与者中,7672人确诊为卒中得病(1596.0/100000人),1643人为卒中病发(345.1/100000人年)。年龄标准化的得病率、病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多学科讨论:中国人群卒中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8/100000人、246.8/100000人年和114.8/100000人年。计算机断层扫描/MRI脑扫描确诊的卒中病理类型为,90%为卒中得病病例,83%为卒中病发病例。卒中病发和得病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69.6%和77.8%,颅内出血占23.8%和15.8%,蛛网膜下腔出血占4.4%和4.4%,不肯定类型的占2.1%和2.0%。≥40岁的男性中,年龄特异的卒中得病率比女性显著性高(P<0.001)。卒中存活者中,最普遍的风险因素为高血压(88%)、吸烟(48%)、饮酒(44%)。2013年,卒中得病率的估计值显著性高于30年前报导的中国得病率,特别在农村居民中(P=0,多学科讨论:中国人群卒中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017)。每一年最高的卒中病发率和死亡率在东北(365/100000人年和159/100000人年),然后是中部地区(326/100000人年和154/100000人年),病发率最低的为西南地区(154/100000人年),死亡率最低的在南部地区(65/100000人年)(P<0.002)。

结论:中国卒中负担在过去的30年增加了,在农村地区特别高。在中国,显现了卒中由北到南的梯度,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卒中负担最重。

多学科讨论记实:

卒中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缘由之1,特别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既往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人群卒中产生率增长迅速,特别是中年人群,连同危险因素的产生率也增加。很多研究也揭穿如果对危险因素不加以控制,卒中产生率将在未来数10年内延续升高。

而上述该研究结果一样让人耽忧,如若不对卒中的风险因素加以控制,中国人群未来几10年的卒中病发率可能还会继续增长。

而有文章针对中国卒中防治对策提出以下建议:

①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控网络,展开心脑血管病联合防控。

②建立卒中高危人群前瞻性队列,展开转化医学研究,探索卒中防治关键技术在真实世界的有效性,缩短临床指南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③展开卒中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关键干预措施打包。如研究显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指低风险的饮食、不吸烟、适当运动、正常体重、适度饮酒)能够减少70%的卒中病发风险。特别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常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将卒中防治关键技术打包展开强化干预措施,将有效提高危险因素控制率。

④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尽快提高基层卒中规范化诊治的水平。

⑤展开情势多样的卒中防治知识宣扬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定期展开义诊、健康大讲堂等传统情势进行,也能够通过微信推送、手机利用软件等新媒体普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