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017-06-28 20:07:51 来源:
分享:

分子靶向药物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包括基因、蛋白激酶和信号转导通路等不同的特性),针对肿瘤病理产生发展进程中的份子机制,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引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1类份子靶向药物,相较于同为分子靶向药物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于份子量相对较小,可以制成口服制剂,服用方便。

1、什么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是人体中存在的1大类能催化ATP上γ-磷酸转移到蛋白酪氨酸残基上的激酶,通过催化多种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蛋白经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以后,可通过激活信号通路发挥促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已有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多种癌症的产生发展也已被证实与酪氨酸激酶密切相干。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就是通过阻断与肿瘤产生发展密切相干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增殖的抗肿瘤药物。

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哪几类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体内会异常表达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会蛋白,浅谈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该靶点研发了1系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第1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第2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和针对耐药突变基因的第3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ZD9291,浅谈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为临床上最多见的肺部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EGFR为高表达,第1个口服高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可以竞争性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及酶抑制剂:在肾细胞癌患者中,VEGFR由于基因突变等缘由表达异常升高,引发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效应,而索拉非尼是以VEGFR为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哪些患者可以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特定肿瘤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疗效,但其实不是所有得了这类特定肿瘤疾病的患者都能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的。肿瘤疾病的产生机制复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只针对疾病的某1种机制发挥抑制作用:只有费城染色体呈阳性的CML患者才能使用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只有当患者基因检测发现具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敏感突变后,才能使用吉非替尼,浅谈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虽然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内的分子靶向药物以其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超越了传统化疗药物,但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靶点种类较少,并且也只能抑制肿瘤的生长,没法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因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大多不合适单独用药,还需配合传统药物联合使用,方能到达理想的医治效果,浅谈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分享: